正规股票配资平台排行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郭博昊
为应对美国滥施关税对全球贸易秩序的冲击,近段时间,商务部加大力度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建设,行业协会、电商平台、零售企业等多方主动施策,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内销市场。从各方施策看,本轮出口转内销不仅纾困外贸企业,也将为国内市场引入更多优质产品。
促进出口转内销,本质是通过增加国内需求弥补受到冲击的海外需求。受访专家建议,引导外贸企业拓展蓝海市场,促进消费增量,形成良性竞争。短期看,有必要谋划出台财税政策减轻外贸企业的资金压力与出口转内销的转化成本;中长期看,持续实施便利化市场准入措施,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标准统一。
聚焦优品内销 实现良性竞争
不论是商务部将开展的“外贸优品中华行”,还是平台企业主推的各项“国货优选”“外贸优品展销”等活动,多方合力纾困外贸企业的同时,也注重对优质产品的扶持。
“支持外贸优品内销,既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市场,也进一步提升了平台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质产品来到国内推广应用,不仅有利于国内消费者享受到高品质产品,也能够丰富平台的产品种类,获得更多稳定且优质的货源。
苏宁易购集团副总裁陆耀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苏宁易购致力于为外贸企业提供从入驻到销售的全链路赋能。“这既是落实国家政策要求,也是我们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据他介绍,目前,已有数码、百货、快消等品类外贸企业咨询并与苏宁易购建立联系。
部分产品由出口转为内销,不可避免将加剧市场竞争。白明认为,目前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应引导外贸企业开拓蓝海市场,创造更多增量消费,而非在存量市场与原有厂商“内卷式”竞争。他建议,创设出口转内销专用消费券,在推动出口产品转内销时区分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实现更有效的市场引导和消费刺激。
南开大学教授、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陈兵持相似观点,他对证券时报记者说,出口转内销目的是让优质商品和服务更加便捷地参与到国内市场竞争来,在良性竞争中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
财税政策短期纾困发力可期
外贸企业将出口产品转向内销,除了销售渠道和品牌搭建的缺失,还面临一系列额外的转化成本。一件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往往需要企业补缴设备和进口料件的增值税和关税。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时,我国曾出台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在内的一系列税收政策,有效缓解外贸企业的短期资金压力。彼时在政策支持下,多地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进程加速明显。广东省税务局数据显示,2020年4月份广东地区出口企业内销金额已突破2019年水平,5月份内销金额则与4月份基本持平,6月份内销金额同比增长3.8%。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当前,可继续推进财政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双管齐下,支持出口转内销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孙鲲鹏向记者指出,财政政策层面,可考虑对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项目给予额外财政补贴,并采取降低贷款利息、加大政府投资和吸引外部投资等办法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税务部门可以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税收减免政策。
中小企业作为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出口转内销的困境需要格外关注。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孙鲲鹏建议,通过银税互动和引入产业基金来缓解。税务机关还可以针对中小企业采取特定的税收递延缴纳或分期缴纳政策,并加快落实中小企业留抵退税,以降低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
中长期看,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更是企业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必要之举。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副司长杨冬近日在第五届消博会上指出,市场监管总局将实施便利化的准入措施,对于按照国外标准生产的、达到我国相关产品标准要求的出口转内销产品,为企业开辟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的“绿色通道”。
当前政策主要通过简化出口转内销产品认证程序、压缩业务办理时间以及加强指导和服务等方式来降低外贸企业的成本。陈兵向记者指出,未来要继续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规范实施行政许可和行政备案以及持续便利市场主体登记。加快破除不必要的“双标”,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推进标准的国际化,逐步扩大标准互认范围。
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所所长钟刚向记者进一步指出,我国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布局需要在宏观层面做好方向性规划。在传统领域,加强与美国、欧盟等地区的标准化战略对齐,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国内标准体系建设。在前沿新兴领域,自行布局和研制标准,积极争取标准制定的主导权。
在钟刚看来,可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建立标准互认规则正规股票配资平台排行,优化我国对国外特定标准的确认流程。这不仅有助于我国标准“走出去”,也能为国际标准在国内的合理适用奠定基础。